物联网导论笔记
物联网导论
第1章 物联网概述
第2章 自动识别技术和RFID
自动识别技术
- 
光学字符识别 OCR
 - 
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
- 模式识别的一种
 - 设备通过光学机制识别字符
 
 - 
语音识别
 - 
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自动提取和决定语音中最基本有意义的信息
 - 
虹膜识别
 - 
最方便精确的生物识别技术
- 身份鉴别基于虹膜的高度独特性和稳定性
 
 - 
指纹识别
- 实用角度由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
 - 指纹各不相同、终生基本不变
 - 总体特征
- 纹型
 - 模式区
 - 三角点
 - 纹数
 
 - 局部特征
- 终结点
 - 分叉点
 - 分歧点
 - 孤立点
 - 环点
 - 短纹
 
 - 处理流程
- 指纹图像采集
 - 指纹图像处理
 - 特征提取
 - 特征值比对和匹配
 
 
 - 
IC卡
- 
Integrated Circuit Card 集成电路卡
 - 
IC卡应用系统
- IC卡
- 记录持卡人特征代码、文件资料的便携式信息载体
 
 - 接口设备
- IC卡读写器,是卡和PC信息交换的桥梁
 - 核心为可靠的工业控制单片机, 例如Intel的51系列
 
 - 计算机
- 系统的核心,完成信息处理、报表生成输出等
 
 - 通信网络和计算机
- 同窗用于金融服务等较大的系统
 
 
 - IC卡
 - 
IC卡分类
- 
存储卡
- 功能简单,没有安全保护逻辑
 - 价格低廉,开发使用简便
 - 存储容量增长块
 - 多用于内部信息无需保密或不允许加密(急救卡)的场合
 
 - 
逻辑加密卡
- 有一定的安全保证
 - 如保险卡、加油卡、驾驶卡
 
 - 
CPU卡
- 
计算能力高,存储容量大,应用灵活,适应性强
 - 
安全防伪能力强
 - 
如手机SIM卡
 - 
按数据传输形式分类
- 串行通信卡
 - 并行通信卡
 
 
 - 
 
 - 
 
 - 
 - 
条形码技术
 - 
为消除数据录入的瓶颈问题
- 条形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、空以及对应的字符组成的标记
 - 组成次序:静区(前)、起始符、数据符、(中间分割符,主要用于EAN码)、(校验符)、终止符、静区(后)
 
 - 
一维条形码
- 基本概念
- 对比度
- 越大,条码的光学特性越好 PCS = (RL-RD)/RL*100%
 - RL为条形码反射率,RD为空气反射率
 
 - 条码长度
- 从条码起始符前缘到终止符后缘的长度
 
 - 条码密度
- 单位长度的条码表示的字符个数
 
 - 双向条码
- 条码的两端都可以作为扫描起点的
 
 - 中间分隔符
- 条码符号中,位于两个相邻的条码符号之间且不代表任何信息的空
 
 - 连续性条码
- 条码字符中,两个相邻的条码字符之间没有中间分隔符的条码
 
 - 非连续性
- 条码字符中,两个相邻的条码字符之间存在中间分隔符的条码
 
 
 - 对比度
 - 译码原理
- 激光扫描仪通过一个激光二极管发出光纤,照射到一个旋转的棱镜上
 - 反射后的光线穿过阅读器照射到条码表面
 - 光线经过条或空的反射后回到阅读器
 - 由一个镜子进行采集、聚焦,通过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
 - 电信号通过扫描器或终端上的译码软件进行译码
 
 
 - 基本概念
 - 
二维条形码
 - 
一维条形码和二维条形码的比较
- 一维条形码
- 贮存数据不多,主要依靠计算机中的关联数据库
 - 保密性能不高
 - 污损后可读性差
 
 - 二维条形码
- 贮存数据量大,可存放1K组字符
 - 可用扫描仪直接读取内容,无需另接数据库
 - 保密性高
 - 安全级别高时,污损50%仍可读取完整信息
 
 
 - 一维条形码
 
RFID的历史和现状
- 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
 - 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,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信息达到识别目的
 - 目前处于全面推广的阶段
 
RFID技术分析
- RFID系统组成
- 传送器、接收器、微处理器
- 三者通常被封装在一起,称为阅读器Reader
 
 - 天线
 - 标签
 
 - 传送器、接收器、微处理器
 - 阅读器
- 最重要且最复杂的一个组件
 - 工作模式是主动向标签询问标识信息
 - 有时称为询问器(Interrogator)
 
 - 天线
- 同阅读器相连,用于在标签和阅读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
 - 阅读器可以连接一个或多个天线
 
 - 标签 Tag
- 由耦合元件、芯片和微型天线组成
 - 每个标签内部存有唯一的电子编码,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
 - 存储方式
- 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EEPROM
 - 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 FRAM
 -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SRAM
 
 - 标签分类
- 被动式标签 Passive Tag
 - 主动标签 Active Tag
 - 半主动标签 Semi-active Tag
 
 - 与条形码相比的优点
- 体积小且形状多样
 - 环境适应性强
 - 可重复使用
 - 穿透性强
 - 数据安全性
 
 - 频率
- 低频,LF,30kHz-300kHz,无源标签,通信范围小于1米,低频信号能够穿过任意材料的物品而不降低它的读取距离
 - 高频,HF,3MHz-30MHz,小于1米,不再需要线圈绕制,可以通过腐蚀活字印刷的方式制作标签内的天线
 - 超高频,433MHz,860-960MHz,2.45GHz,5.8GHz,可以是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两种,通信距离一般4-6米,最大超过10米
 
 
 
RFID和物联网
- 物联网是通过给所有物品贴上RFID标签,在现有互联网基础上构建所有参与流通的物品信息网络
 
第3章 无线传感器
重点掌握
- 无线传感网节点所需硬件的基本特性
 - TinyOS系统的特性
 - 了解和基本掌握选路指标ETX、路由协议CTP、数据分发协议Drip等组网技术
 
概述
- 无线传感节点组成
- 电池
 - 传感器
 - 微处理器
 - 无线通信芯片
 
 

- 与传统传感器相比,无线传感节点
- 包括传感器部件
 - 集成微型处理器和无线通信芯片
 - 能够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网络传输
 
 
硬件平台
传感器
- 选择是否需要外部模数转换器和额外的校准技术
- 根据处理器和传感器的交互方式:模拟信号/数字信号
 
 
微处理器
- 负责计算的核心
 - 深度集成的特征使得非常适合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使用
- 内存
 - 闪存
 - 数模转化器
 - 数字IO
 
 - 影响节点工作整体性能的关键
- 功耗特性
 - 唤醒时间
- 睡眠/工作状态间快速切换
 
 - 供电电压
- 长时间工作
 
 - 运算速度
 - 内存大小
 
 
通信芯片
- 
通常消耗能量最多
 - 
重要指标:传输距离
- 发射功率越大,接受灵敏度越高,信号传输距离越远
 
 
供能装置
- 电池供电 => 节点容易部署
 - 电压、环境变化 => 电池容量不能被完全利用
 - 可再生能源存储能量
- 充电电池
- 自放电较少
 - 电能利用率较高
 - 充电效率低
 - 充电次数有限
 
 - 超电容
- 充电效率高
 - 充电次数可达100万次
 - 不易受温度、振动因素影响
 
 
 - 充电电池
 
操作系统
- 节点操作系统是微型化的
 - 主要特点
- 硬件平台资源极其有限
 
 
TinyOS
- 在目前无线传感网络研究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OS
 - 开发语言:nesC
- 专门为资源有限、硬件平台多样化的传感节点设计
 - 使用nesC编写的应用程序基于组件
 - 组件之间的交互必须通过接口
 - 一般有一个最顶层的配置文件
 
 - 任务调度
- 使用了事件驱动的单线程任务调度机制
 - 任何一个时刻,处理器只能执行一个任务
 - 单个TinyOS任务中不能有IO等阻塞的调用
 
 - 关键服务
- OS核心服务
 - 数据收集协议
 - 数据分发协议
 - 时间同步协议
 - 网络重编程协议
 
 
组网技术
选路指标 ETX
- 传输成功每个包需要的总传输次数
 - ETX,Expected Transmission Count
 - Link throughput ≈ 1/Link ETX
 
- 
假设链路有ACKs和重传
- P(TX success) = P(Data success) * P(ACK success)
 - Link ETX = 1 / P(TX success) = 1 / [ P(Data success) * P(ACK success) ]
 
 - 
实际计算ETX
- 
•P(Data success) ≈ measured fwd delivery ratio $r_{fwd}$
•P(ACK success) ≈ measured rev delivery ratio $r_{rev}$
•Link ETX ≈ 1 / ($r_{fwd}\times r_{rev}$)
 
 - 
 - 
扩展到路径的情形 Route ETX = Sum of link ETXs
 
数据收集协议 CTP
- 
Collection Tree Protocol
- 初始化:网络中每个节点广播自己到汇聚节点的路径的ETX
 - 每个节点收到广播包之后,依据邻居节点广播的路径ETX,动态选择父节点,使得自己到汇聚节点的路径ETX尽量小
 - 经过不断更新,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能够选择到一条到汇聚节点ETX之和最小的路径
 
 - 
在TinyOS中的实现
- 链路质量:综合考虑
- CTP通过主动交换控制包来估计链路质量
 - 通过被动侦听数据包来动态更新链路质量
 - CTP考虑了链路层信息
 - 考虑了网络层队列是否有溢出的信息,以此来避免拥塞的节点
 - 在控制包发送方面,使用了Trickle算法来自适应的控制发包的频率
 
 
 - 链路质量:综合考虑
 - 
信息传播方式
- Trickle Timer
- 在网络稳定的时候,Trickle算法二进制增长发包间隔,以减少发送包的数量
 - 发生环路或其他异常时,Trickle算法缩短发包间隔至最小,使网络能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
 
 - 优点
- 网络不变化,发送包数量少
 - 网络一旦变化,迅速更新整个网络
 
 
 - Trickle Timer
 
数据分发协议
- Drip
- Drip为每一个数据项分配一个版本号,版本号越高的数据越新
 - 网络中每个节点周期性广播关于一个数据项的版本信息
 - Drip节点发现自己需要更新时,向邻居节点发送请求包
 - Drip节点收到请求包后广播关于被请求数据项的包
 
 - 数据分发协议和洪泛协议的区别
- 数据分发协议维护了每一个数据项的版本信息,保证该数据的最新版本可靠地扩散到整个网络
 
 
传感网发展前景
- 
制约性能提升的因素
- 功耗
- 节能
 
 - 价格
- 廉价
 
 - 体积
- 微型化
 
 
 - 功耗
 - 
节点的软件设计
- 必须节约计算资源,避免超出节点的硬件能力
 
 - 
灵活性与扩展性
- 传感器节点被应用于不同的应用中
 - 硬件设计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接口
 - 软件设计必须是可裁剪的,能够根据不同应用的需求,安装不同功能的软件模块